贾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心态是极度矛盾、痛苦且充满挣扎的2025年配资一览表最新,绝非简单的厌恶或亲近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:
1. 情感上的疏离与厌恶这是最表层的,也是探春自己表现得最明显的态度。她多次公开与赵姨娘划清界限,甚至发生激烈冲突。其原因在于:
价值观的彻底背离:赵姨娘是《红楼梦》中“愚妄、贪婪、短视”的典型。她行事阴微、斤斤计较、时常撒泼闹事,为了一点利益就能做出用魔魔法害人(与马道婆合谋)这样的事。而探春“素喜阔朗”,有才干、有抱负、有自尊,向往“大丈夫”的作为。赵姨娘的所作所为, 不断地践踏着探春最看重的尊严和体面。
对自身身份的焦虑与耻辱:在封建宗法制度下,“庶出”的身份本就是探春内心最大的痛楚和“原罪”。而这样一个不堪的生母,更是不断提醒和加重着她的这种身份焦虑。她厌恶赵姨娘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厌恶自己无法摆脱的、“卑贱”的出身。
典型事件:第五十五回“辱亲女愚妾争闲气”,赵姨娘为了兄弟丧礼的赏银多少来闹事,探春坚持按规矩办,并直斥“哪一门子的姨娘?……忒昏愦的不像了!” 这充分显示了她对赵姨娘不顾大体、只知争利行为的鄙夷和愤怒。
展开剩余75%2. 理性上的认同与切割(宗法制度的选择)这是更深层,也是更关键的一点。探春的言行符合封建社会的“礼法”规范。
认“王夫人”为母,认“王子腾”为舅:按照宗法制度,庶出的子女,其法定母亲是父亲的正妻(王夫人),而非生母(赵姨娘)。生母只是“姨娘”,是“半奴”的身份。探春的一切言行都在严格遵守并利用这套规则来提升自己的地位。她亲近宝玉、讨好王夫人,疏远贾环和赵姨娘,这是在当时社会规则下,一个庶女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能做出的最理性、最明智的选择。
寻求体制内的尊严:探春无法选择出身,但她可以通过遵守并利用这套规则,来赢得主子的赏识(如王夫人、贾母)和众人的尊重(如在代理管家时树立威信)。与赵姨娘捆绑,只会让她永远沉沦在“奴才”的阶层里。
典型事件:第二十七回,探春对宝玉说:“我只管认得老爷、太太两个人,别人我一概不管……什么偏的庶的,我也不知道。” 这是她对自己政治立场的明确宣告。
3. 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探春并非冷酷无情之人,她的挣扎和痛苦随处可见。
血缘的天然羁绊:无论她多么想切割,赵姨娘终究是她的生母。这份血缘关系是无法真正抹杀的。每次她与赵姨娘发生冲突,虽然表面上占理且强硬,但内心何尝不伴随着痛苦、无奈甚至羞愧?她气赵姨娘的不争,也恨命运的不公。
“刺玫瑰”的软肋:探春精明能干、性格刚烈,被称为“玫瑰花”,但赵姨娘就是她最敏感、最一碰就痛的软肋。每次赵姨娘出来闹事,都能轻易地让探春失态、落泪,暴露出她坚强外表下最脆弱的一面。这正说明了赵姨娘在她心中的分量——一个她想摆脱却永远无法真正摆脱的负累。
典型事件:第五十五回与赵姨娘争吵后,探春“气的脸白气噎,抽抽咽咽的哭了起来”。李纨劝她时,她说:“她(赵姨娘)那想头自然是有的,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。她只管这么想,我只管认得老爷、太太两个人……” 这番话既是说给旁人听,也是在坚定自己的信念,背后是无尽的辛酸。
总结:贾探春对赵姨娘的心态是一种 “恨其不争,怒其愚妄,哀其不幸,却又无法摆脱血缘羁绊” 的复杂综合体。
表层是厌恶与疏离:源于价值观的冲突和对其行为的不耻。
中层是理性与切割: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为了寻求自身尊严和地位的不得已而为之的“政治正确”选择。
底层是痛苦与无奈:源于无法割断的血缘和对命运安排的愤懑。
曹雪芹通过塑造这样一对关系,深刻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。它让本该亲密的母女变成了阶级上的主奴,让探春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女性,一生都活在出身带来的耻辱和挣扎之中,最终也只能落得一个“千里东风一梦遥”的远嫁结局。她的悲剧,是时代和制度强加给她的。
发布于:广东省天天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